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2022天津大学新闻大事件盘点

时间:2024-03-12 03:13 点击次数:194

  万象更新。转眼间,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023年。回首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系统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国人民满怀信心,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天津大学师生认真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掀起学习热潮;齐心协力,打好抗疫阻击战、攻坚战,克服持续疫情造成的重重困难,保障正常教学科研;深入推进“三全五育”改革,继续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2023年是天津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一年。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天津大学报》如约推出“2022年天津大学新闻大事件盘点”,回顾过去一年的成果与荣耀。2023年,我们将努力战胜疫情的影响,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

  2022年,天津大学党委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做好迎接宣传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3- 10月,学校组织开展了“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等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全校师生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十大召开期间,校长金东寒作为二十大代表参加了大会,校党委书记杨贤金列席了大会。金东寒当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校师生通过各种方式收听收看了二十大开幕会、中国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等。

  二十大召开后,学校党委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了二十大精神,10月25日,校党委书记杨贤金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部署学校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工作;10月27日,学校召开会议,传达了二十大精神,并就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了30余次专题学习研讨;校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各院级党组织书记深入各师生党支部领学、导学;组织系列高水平报告会,校长金东寒在院士科学家讲思政课巡讲会上作首场报告,马院院长颜晓峰为全校党员作专题辅导报告。《中国教育报》整版连续报道了我校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情况。

  1月,天津成为全国第一个“硬刚”奥密克戎的城市,北洋园校区被划入管控区,学校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新校区各学院学部党组织书记即刻入校开启坚守“战疫”模式,辅导员全员在岗,大批学生提交“请战书”报名志愿者;1月26日,学校护送本硕博多民族160名学生包机返回新疆。央视新闻专题报道了“天津大学师生合力共战疫情”,展现天大形象。

  8月底新学期伊始,卫津路校区吹响抗疫集结号。各级有关部门与我校形成合力指导学生流调排查、组织协调涉疫学生隔离转运;各学院(部)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即刻入校报到现场办公,辅导员、志愿者冲在一线余隔离学生有序返校。战疫路上,“天大温暖”时刻陪在同学们身边:校领导带队到隔离点看望隔离学生并带来相关物资,大批专业教师报名 “小蓝”志愿者,老师们为隔离同学举办“云上”生日会......,《天大吹响集结号》《一个人的千人生日会》等大批鼓舞人心的报道助推全校师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面对年底防疫政策变化,学校第一时间推出《奥密克戎不可怕,听听专家怎么说》等资讯服务和暖心举措。

  学校2022年坚持高位推进,将定点帮扶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深度挖掘宕昌县的核心需求,全力发挥“人才+科技”双驱动引擎作用,优化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架构,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新成立正处级职能部门合作办公室,负责归口管理定点帮扶工作;与宕昌县合作成立“海棠科技工作站”,组织自主研发“振兴号”饮水净化系统,已在大寨村安装使用并向全县乡村推广,有望全面解决全县15余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一线挂职干部帮助引进帮扶资金超过1000万元、招商引资3000万元;组织凝练“大寨精神”,创作《大寨村村民公约》,在大寨村建成“海棠广场”,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天大定点帮扶工作案例《“小挂面”造血大寨村,“小产业”蹚出致富路》,作为全国高校仅有的3个案例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首批36个“社会帮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案例”。

  为不断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以“大思政”理念构建思政工作新格局,天大积极探索,进一步凝聚育人队伍工作合力。2022年始,新入学的本科生在传统的辅导员、班主任“标配”的基础上,还拥有了一名“师友”导师。“师友”导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在大类招生条件下未来专业选择及专业兴趣的指导,解决学生学业发展上的困扰,从思想、学业、生活等多方面给同学们提供“一对一”帮助。“师友计划”要求导师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与其他育人力量共同为新生扣好大学“第一粒扣子”。

  730 位师德师风高尚、教学科研能力和专业指导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被选聘担任本科新生的“师友”导师,使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所学专业,“手把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党委书记为导师们亲自讲授“开学第一课”,希望导师们成为让学生想得起、信得过、找得到、靠得住的良师益友。

  “师友”导师除在两年聘期内深入学生宿舍、关心同学们的生活、与学生定期面对面交流、解答一些生活上的困惑和学业中的困惑外,还从思想引领、专业认知、学业指导、生涯规划、社会科创实践等角度引导学生涵养“家国情怀”、锤炼“天大品格”,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与国家所需紧密结合,培养一批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月25日,天津大学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举行,会议推出《天津大学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文件包括五大方面、十条具体措施,成为师生热议的“人才十条”。“人才十条”明确了天津大学人才工作的理念、原则和目标,也提出了清晰的建设路线图;突出了天大特色,描绘了面向国家需求规划建设人才队伍,主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方向,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提出了培养战略科学家,未来将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的目标。

  2022年,学校全面落实人才工作会议确立的“大力培养、积极引进、持续支持、有效激励、跟进服务”人才工作思路,树立“大人才观”,统筹推进各支队伍建设;深化教学科研系列评价改革,完善职称评聘机制,重新定位教授会作用,强化校外专家评议结果运用;以专业化、职业化、多元化为发展目标,启动新时代辅导员队伍改革;推动管理人员宽带薪酬改革,加大对业绩优秀人员的激励力度;谋划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改革,系统调整队伍结构。学校新增20位国家级领军人才、44位国家级青年人才;1个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教育部明确天津大学作为组长单位,牵头全国若干所高校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10年来,天大对口支援青海民大硕果累累。

  天大把人才培养作为帮扶突破口,双方联合招收培养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生,民大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两校迄今已联合培养68名高素质博士生。2013年起,根据青海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天大与青海民大联合招收和培养本科生,2021年首度启动了联合培养硕士生项目。

  10年来,天大选派大批精兵强将来到青海民大,还累计接收了63名青海民大教师和管理干部来校进修挂职,帮助培养高水平师资。学校出资设立了“天津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资助经费600万元,设立项目100个,资助领域涉及盐湖化工、新能源、通信工程等多个学科。9月30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对天大全方位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相关工作进行了报道。

  8月,天大与贵阳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援框架协议,11月,教育部下发通知,明确了天大对口支援龙岩学院。截至目前,天大对口合作海南大学、宁夏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贵阳学院、龙岩学院等6所院校。

  《天津大学十四五学科分规划》明确提出了“5+X+Y”一流学科行动计划,为系统推进学科建设提供了导航图。2022年,学校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基础上,新增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工程领域首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万分之一,计算机科学领域首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千分之一,15个学科上榜2022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学科数达历史之最,其中建筑与建造环境学科上升至全球第37名。

  学校文科建设取得新的成果,获批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社科重大项目持续立项;获批第二批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5月,学校为推动人文学科发展, 成立了“人文艺术学院”,同时调整建立“外国语学院”。

  2022年,医科综合实力继续攀升,获批天津市“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正式挂牌;学校发布我国首个脑机接口综合性开源软件平台;药学学科博士点和临床医学学科硕士点正式获批;天大主导研发的国内首套急救转运型ECMO成功救治猝死患者;智能医学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医科荣获3项天津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天大深入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学科交叉融合。9月25日,天津大学学科交叉中心揭牌。该中心将先行建设“储能技术”“智能建设与安全”“医工融合”“智能+”“文化遗产保护”“应用数学”6个分中心,并聘请了23位战略科学家为专家委员会委员。10 -11月,天津大学聚焦交叉人才培养、跨学科人员考评、交叉创新激励、大型仪器共享等机制改革要点,组织开展多层次的交流研讨活动,共同谋划学科交叉中心的发展思路与重点举措。

  近年来,天大通过交叉科研平台、交叉研究领域、交叉导师团队、交叉生源和交叉知识“五维并举”,实现了科研平台与科研队伍相呼应,学科建设和新工科建设相融合,文理医科建设与传统工科相促进,共同推举高水平人才培养。该中心成立后,学校将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探索构建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机制、成果及人员考评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着力打造紧扣国家急需的示范平台,加快形成拔尖复合型人才的培育高地、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高地。

  2022年,学校多策并举,推动一流本科建设,招收本科生质量在双一流学校录取排名再创新高;工程图学课程虚拟教研室等7个基层教学组织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7个专业获批第三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总数达54个,实现了专业类100%覆盖;凝练教学经验和成果,38项教学成果获2022年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奖,较上届获奖数量增长50%,获奖总数、单项奖数均居天津市首位。

  作为国创计划专家组组长单位,天大为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建言献策,全国范围内组织各高校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1956项,项目经费达6.94亿元,覆盖1113所高校,参与学生人数17.8万人、教师人数5万余人,带动省级项目立项9.13万项;发布《2022年“国创计划”重点支持领域项目申报指南》。学校在全国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再创佳绩,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天大荣获“优秀组织奖”。天大学子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连续5年夺金。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预立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登上《Science》。

  5月,学校成立未来技术学院,成为国家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原求是学部、国际工程师学院和宣怀学院成为未来技术学院内设机构;6月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重点培育博士学位授权点通过了专家论证;8月,宣怀学院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0月2日,未来技术学院正式揭牌,形成以求是学部、国际工程师学院为基础,以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依托,集科学研究、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体系。

  未来技术学院将创新办学机制,由院士领衔、汇聚学校优势学科、实施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引入企业资源创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成为未来学科发展的孵化器,形成学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引擎,探索新时代的新工科“天大范式”。

  学校2022年实施了第二届新工科毕业设计项目,在全校征集到18个新工科毕业设计项目群,吸引了10个不同学院121名教师、172名本科毕业生参加;6月组织开展2022届新工科毕设项目成果展,得到校内外媒体广泛关注;校长金东寒在《高等工程教育》《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新工科专题文章,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大讲堂》栏目作“新工科——塑造人才培养新模式”专题节目,学校新工科建设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2022年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年,学校深入落实《天津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形成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引领的研究生计划分配体系,向服务国家重点领域学科和培养急需人才、成效显著的导师倾斜,系统建强天大特色的高水平导师队伍;营造育人氛围,实现院级求是导师分论坛的全覆盖,增强育人能力,推广育人经验;完善研修培训体系,启动导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提升师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导师指导胜任力考核评价系统,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引导履行立德树人职责,评选首届求是导师和求是导师团队,发挥模范导师榜样示范作用;开展导辅协同育人,遴选17个导辅协同育人试点学院,优化导学关系,增强导师和辅导员立德树人、培育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22年,学校系统推进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及学位论文质量。天大入选首批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单位,获批储能技术、生物医疗器械、新材料3个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首次获批国家科研经费专项博士招生计划64个;高标准推进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并首批验收88门;开展博士生学术论坛等研究生学术氛围营造系列活动;牵头组织编写全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基本要求;协办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2022年年会。

  2022,学校坚持创新引领,努力贡献一流科研成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科技总经费再创新高,超过42亿元;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5项,累计获批125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9项,其中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6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4项;科技成果转化金额突破亿元。天大54项成果获2021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总数和特等奖、一等奖数量创历史新高。

  2022年,学校取得系列标志性科技成果:DNA存储取得新突破,能把敦煌壁画保存千年万年,新一代信息存储人工染色体的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制了可高速旋转和泵流的全柔性磁悬浮泵,为人工心脏开辟“柔性”发展可能;天大“造冰”团队与其它8家单位联合研发了国际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为北京冬奥建造“最美、最快的冰”提供技术支撑;研发超强人造蚕丝,拉伸强度比天然蛛丝高70%以上;成功开发能“追光”的智能新材料;天大智能网联公交上路;地震大装置土建工程完成联合验收。

  2022年3月,我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在福州合作举办化学工程、化学、物理学硕士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这是继2020年4月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获批后,我校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又一突破,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总量居全国高校前列。

  占地182亩,总建筑面积14万平米的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一期工程于10月落成。12月5日,福州学院行政管理队伍和在榕科研团队全体进驻福州校区办公,福州校区正式启用。深圳学院永久校区开工建设,学生活动中心(设计)被评为深圳市第一座“产能建筑”,永久校区将努力建成低碳校园、韧性校园。

  由于世纪疫情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国际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学校深入推进与福建省、福州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合作办学,两校于2020年12月成立联合工作组,务实高效推动办学洽谈。双方召开工作组会谈20余场,完善测算成本方案40余版,修订办学协议37版,往来校级商洽信函10余封。两校携手克服疫情和国际局势造成的诸多影响,历时4年艰苦努力,办学项目成功获得教育部批准。同时,两校合作获《自然指数2022五强》(《Nature Index 2022 Big 5》)增刊评为2021年中国机构参与国际合作的最高合作得分,标志着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

  11月29日,《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第九次审议大会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万国宫举行。我校生物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卫文教授代表天大,同英国及保加利亚大学及研究机构一道向参加公约第九次审议大会的184个会员国、30多个国际组织和智库就发展基于《生物安全科学家行为准则-天津指南》的生物安全教育发表共同声明。

  《天津指南》包含10项指导原则和行为标准,旨在促进负责任的科学,和加强国家和机构层面的生物安全治理;其可用于开发、增强、补充和更新现有的科学家行为准则,用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同时应对生物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型生物安全风险。

  《天津指南》被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负责任地使用生命科学的全球指导框架:降低生物风险和管理双重用途研究》列为高级别原则。

  12月7日,天大与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在日内瓦万国宫举办了“支持《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倡导生物安全教育:全球推广相互协调的生物安全教育的迫切需求”边会,数十国90余位官员及科研机构和民间团体代表出席了大会。天大等专家从不同方面对《天津指南》倡导的生物安全教育做了详细解读。大会分享了《公约》在生物安全教育方面的愿景、天大与其他国际知名院校在生物安全教育项目上所做的工作及其全球图景,且针对不同内容和受众,提出了实例或新的方法用于生物安全教育。对于未来,会议也提出了全新倡议,希望能够建立国际生物安全教育网络。

  学校自2021年10月获批设立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授权点后,积极推进非遗学交叉学科建设,2022年4月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材”编写工作,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材”编辑委员会成立,冯研院院长冯骥才担任编委会主任、系列教材总主编。

  9月27日,我校在冯研院举办了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仪式,宣告我国非遗学一级交叉学科的“山门”自此开启,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与发展进入了专业和科学的轨道,非遗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时代。首批7名硕士研究生入学,对于我国非遗事业意义重大,备受各界瞩目。非遗学交叉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面临着从无到有、从新到强的巨大挑战,冯研院将与多个兄弟院系合作,探索如何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建立非遗学科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打磨一整套符合非遗规律与特点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培养我国非遗事业急需的管理型和研究型人才。

  2022年是冯骥才先生的八十寿诞,“八十个春天——冯骥才与天津”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1月5 - 6日在冯研院举办,近30位海内外学者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探讨冯骥才先生的文学与文化人生,以及作家与城市、情怀与地域、责任与故土等意义深远的话题,冯骥才的两部新书《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十卷本)和《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同时首发。

  我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到立足“兴学强国”、锚定国家战略“主航向”,立足优势学科、稳住行业就业“基本盘”,立足情感纽带、用好校友企业“拓岗位”,立足就业引导、鼓励扎根基层“绽光彩”,全力推动毕业生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2022年,学校推出了举办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月、召开就业推动会、开展就业“云模式”等多项暖心举措,拓宽就业政策宣传手段和途径;持续推动就业价值观教育,5个案例获评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工作典型案例;推进就业课程改革,《择业指导》课程获评天津市就业创业金课。

  学校深入推进“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以“用人单位大走访,全员联动促就业”为主题,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各学院领导、辅导员深入企业走访联系,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供需对接,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部分企业与我校达成了毕业生“春招”补招意向。各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辅导员依托“寻梦立志名企行”、辅导员挂职项目充分推进了企业走访和岗位拓展。该专项行动促进了我校与受访企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多项领域的合作和毕业生就业。

  学校凝聚校友社会力量,助力一流大学建设。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向学校捐赠2亿元,用于支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奥集团另出资1亿元合作科研经费,携手我校共同发力物联感知领域,双方将基于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围绕物联感知核心关键问题和“卡脖子”技术,开展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

  学校夯实校友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天大以三驾马车(科学家、投资家、创业家)和三大支柱(基金、创业家俱乐部、科技园)为创新经营理念,推动天大创业模式形成,辐射带动地方区域发展,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和资源优化配置。第四届“海棠杯”校友创新创业大赛吸引130余个项目报名参加;“校友企业家进校园”“校友创业大讲堂”活动持续开展;升级创新创业课程,为更多在校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由校友运营的创新创业基地“天津大学科技园(津南园)”顺利开园。

  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天大校友展现了“天大担当”,大家纷纷捐赠抗原试剂盒、口罩、手套、防护服、消毒机器人等各类防疫物资支持母校师生迎战奥密克戎。

  学校创新开展“美丽校园”推进计划,以环境之美强化师生文明意识,以行为之美引领校园文明风尚。

  学校开展校园基础设施改造和校园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全面维修校区便道、亲水平台等,加强校内绿地建设和环境提升;对校区破损便道、楼宇外墙、亲水平台等进行维修改造,如卫津路校区第23教学楼外环境修缮、敬业道及求是路便道维修、北洋园校区主干路两侧人行道维修改造等,提升了校园环境的整洁度和舒适度;实施景观改造、绿地建设、环境提升等工程,如卫津路校区第19教学楼西侧景观改造、青年湖环境提升及北洋园校区敬业湖环境改造等,打造出风景优美的校内观光区域,实现湖岸景观和水面景观的双重提升。学校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向全体师生发布了《天津大学美丽校园推进计划倡议书》《文明校园建设应知应会基本知识》等,促进师生文明行为养成。

  学校通过开展文明校园建设和文明教育实践活动,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呈现出了繁荣丰富、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05日 05版)本报记者 张文攀 闫 磊 通讯员 刘延俊【深...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科创“一粒种”催生发展“一片林...

  《光明日报》 (2024年2月18日 11版)恭王府博物馆在展示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的同时,...

Copyright © 2026 奇亿娱乐注册-平台登录地址-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

倾城娱乐注册 倾城娱乐登录 倾城娱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