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央媒愤怒发声:如此极端的校园霸凌竟然只是批评教育!立法该跟上时代了

时间:2023-10-03 09:39 点击次数:181

  很多家长最近可能也都关注到了山西省大同市某小学的极端霸凌事件,种种细节已经无法用“不懂事”来形容,连不少教育行业从业者都忍不住愤怒追问:行为如此触目惊心、令人发指,这到底是9岁的孩子还是恶魔?

  官方调查近3天后,昨天(9月26日),山西省大同市联合工作组的处罚结果出来了,确认赵某某和晋某某多次对孙某某实施辱骂、殴打、欺凌等严重不良行为,学校校长因此被撤职,小学部主任、副校长、班主任和生活老师被辞退。

  而两名霸凌者呢,由于未成年身份,只是被“予以训诫”,再通俗点说,就是书面和口头批评教育。

  涉及未成年人依法办案无可非议,但对待校园欺凌这类事件,是否应该把保护和救济受害者放在核心位置?

  尤其是从网传涉事学生家长道歉、按手印的材料看,还有几个细节更是让人难以抑制内心愤怒。

  其一,霸凌在一年多时间里逐渐升级。二年级下学期,8岁左右的赵某某就开始欺负孙某某,从最开始的辱骂、殴打,逐渐升级到后来的“极端霸凌”(具体行为家长们可以网络检索)。学校老师不仅没能识别、制止、处罚,到了四年级上学期,另一名同学晋某某甚至也加入到了霸凌孙某某行动中。

  其二,发觉出霸凌一事的是家里的奶奶。孙某某妈妈称,受到欺凌后,儿子出现成绩下滑,甚至有了轻生的举动,直到在奶奶的追问下,他才哭诉着说出了一年多年遭受的欺负。

  如此极端的霸凌行为,竟然持续了一年多。我们真的很难想象,这一年多来,这个无辜被霸凌的 10 岁孩子到底是怎么度过的。

  也正因此,当我们看到如此极端的霸凌者,得到的处罚却只是教育批评的时候,才如此难以抑制内心愤怒。

  从历次校园霸凌事件来看,很多霸凌的种子最开始都不起眼——或许是一句跟外貌等相关的绰号,大家都以为是玩笑;随后,取绰号可能变成捉弄的扔书本,再后来就可能升级成追打……比如,山西襄垣某学校4名同学把女生掌掴到嘴角流血,海南临高某学校对13岁女生拳打脚踢、造成耳膜穿孔,以及此次涉嫌“性侵”的“极端霸凌”。

  可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学校的严重失职,“校园霸凌”才被漠视一点一点“喂养”大,霸凌者才一点一点放纵成恶魔,被欺负孩子的身心才一点一点支离破碎的。

  直到家长揭发了,媒体曝光了,学校才来调查霸凌行为,但此时对被霸凌者的伤害已经造成,对此,我们必须追问一句:为何对加害者的处罚来得如此之迟?早干什么去了?

  假如,在最初的辱骂或殴打阶段,班主任或生活老师就识别出霸凌行为,制止并处罚加害者,是否孩子就不会发生疑似“被性侵”、产生轻生意向?

  我们不得不承认,校园霸凌是一个全世界学校面临的难题,在防范校园霸凌一事上,家长和学校都同样负有责任。但是,由于学校是孩子日常主要场景,识别霸凌行为学校也应是学校的责任。那么,老师该如何发现欺凌的苗头?发现欺凌行为后,老师除了“各打五十大板”还能怎么处理?能否做到对欺凌行为“零容忍”?

  此前英国7岁儿童因评论同学肤色被认定为种族主义者一事,曾引发热议。据新华网报道,英国某小学一名7岁的孩子因问一名5岁的学生“你的皮肤是棕色,你从非洲来吗?”因而被投诉为种族主义者,校方将其上报到当地教育部门,并称对种族主义言行“零容忍”。

  事件被报道后,不少人质疑5岁孩子家长和学校是“玻璃心”,孩子还不懂事。然而,和校园霸凌类似,种族主义和霸凌行为的起点可能就是一句不起眼的“玩笑话”,但对肤色的玩笑就可能升级成孤立,逐渐演变成霸凌。

  我们认为,这就是最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点,就是不但要及时发现校园霸凌倾向,而且,即使只是苗头,也必须“零容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霸凌扼杀在苗头阶段。

  毕竟,极端的校园霸凌,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可能需要一生去弥补。因此,相比追问事后的教育惩戒,更迫切需要的,显然是提高校园欺凌的“发现力”和“零容忍”力度。

  逻辑很简单:如果处罚来得早一点,对被霸凌者造成的伤害才能更低。不从源头上大力扼杀,校园霸凌的难题就永远无解。

Copyright © 2026 奇亿娱乐注册-平台登录地址-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

倾城娱乐注册 倾城娱乐登录 倾城娱乐平台